“乃日”意為娛樂、聚會,是蒙古族在特定的場合載歌載舞、演奏樂器、日常娛樂的一種綜合性民間表演藝術,最早來源于元代宮廷文化,隨著文化交流的拓展延伸,在民間廣為流傳。乃日文化是內蒙古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乃日表演。(來源:鄂托克旗融媒體中心)
生活在“乃日文化之鄉(xiāng)”——呼和陶勒蓋嘎查的那音太,從小就耳濡目染牧民們吹拉彈唱、歡聚一堂的歡快氛圍,深受影響的他如今已成為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的乃日文化傳承人。
“我組建的鄂托克旗第一支牧民樂隊——草原藍色樂隊,從最初的4人發(fā)展到了今天的60多人,每年有上百場演出。我們在婚禮、那達慕、家庭聚會上即興表演,馬頭琴、頂碗舞、蒙古長調這些同時進行,熱情歡快、激情奔放,用寶貴的民族文化藝術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祝福,為牧民送上文化大餐,特別激動,也特別幸福!”那音太說。
如今,乃日已經(jīng)成為當?shù)厝罕娪啦簧龅奈幕枧_,讓牧民的生活更加充實。
文化需要傳承,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作為鄂爾多斯乃日文化保護傳承的核心區(qū),把乃日文化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專門打造了草原乃日文化體驗基地,評選乃日文化戶,每個嘎查都組建了乃日樂隊,用多種形式鼓勵農(nóng)牧民開展文化傳承、文體娛樂活動。
“藝術來源于生活,通過乃日文化傳承民族藝術,用農(nóng)牧民喜愛的方式宣講黨的好政策,促進大家交往交流交融,用生動實踐講好北疆故事?!卑柊退固K木黨委書記孟根吉嘎素介紹。他們打造的“黨建為民·文化富民”黨建品牌,以乃日文化為載體,推行“黨小組+產(chǎn)業(yè)協(xié)會+農(nóng)牧戶”模式,提升農(nóng)牧民思想文化素養(yǎng),促進嘎查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增強農(nóng)牧民幸福感。
近年來,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不斷健全牧區(q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優(yōu)秀民族文化保護傳承,打造民族文化體驗基地,切實以文化振興引領推動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目前已舉辦乃日文化培訓班59期,累計演出112場次,培養(yǎng)器樂演奏、民歌演唱、舞蹈表演等各類文化人才1500余名。實現(xiàn)了有牧民的地方就有乃日文化,草原處處是歌聲的美好愿景。
運營機構:鄂爾多斯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會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務電話: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