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文化遺產數字活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近日,文化遺產數字活化新紀元研討會在線舉辦。與會專家就文化遺產與前沿科技融合的成功經驗及發(fā)展趨勢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杰對文化遺產數字化提出三點思考:一是生活化。利用數字技術讓文化遺產生活化,與人民生活聯系更緊密;二是產品化。文化遺產數字活化利用最終要體現在產品上,促進人民消費;三是國際化。數字無邊界,應借助數字化讓北京的文物故事走向世界。
中國人民大學創(chuàng)意產業(y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指出,文化遺產從“大家化”到“大眾化”需要借助真正意義上成熟的數字技術力量,需要產業(yè)的力量。應從第三方視角消除信息不對稱,通過對典型案例和共性經驗的梳理,為遺產端、市場端提供方向與信心,精準表達市場訴求,鼓勵社會與產業(yè)的積極參與。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認為,文物是科技發(fā)展的見證,科技是文物保護利用的強大助力。文物數字活化已經越過了跨界融合的初級階段,下一階段,要立足于更深層次,滿足群眾需求,聯動各方共同助力中華文化全景呈現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都海江從故宮數字資源價值轉化出發(fā),探討新時代應該如何講好中華文化故事,并表示:講好新時代的中華文化故事是時代的命題,更是偉大的使命。要借助數字化技術大力推進文化遺產價值轉化建設,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深入挖掘故宮承載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為大眾創(chuàng)造性地持續(xù)提供線上線下數字文化傳播與展示服務。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王時偉從文物保護利用與修復的角度出發(fā),以各類文物保護科技典型成就為例,分析了我國文物保護修復技術、檢測分析技術與保護材料研究等具體內容,并提到:中國文物科技保護經歷了四十年的發(fā)展,已經從傳統(tǒng)修復的經驗保護,發(fā)展到了現代科技與傳統(tǒng)修復融合的定性與定量結合的過渡階段。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教授費俊認為,文化遺產數字活化是通過文化與科技融合來創(chuàng)立受眾和文化遺產之間的互動界面以及超級用戶體驗,提升文化遺產的公共可達性、活態(tài)生命力和社會影響力?!拔幕z產的數字化演繹”核心的方法論強調基于不同文化遺產的特定屬性以及其應用場景的特殊性來形成獨特且相關的演繹方式;科技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找到文化遺產轉譯的有效方式及應用場景,所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或產品才能產生廣泛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清華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發(fā)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錚認為,元宇宙可以理解為一種新型的、面向人類未來的數字文明。文化遺產和元宇宙的結合,要超越文化思維,進入文明思維,用打造新文明的視野高度、平臺認識去做二者的結合,實現文化遺產代表的特定文明與新型數字文明的互嵌。在未來的技術與文化的交織互動中,元宇宙技術應該發(fā)揮更多的作用,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指導,騰訊數字文化實驗室、騰訊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創(chuàng)意產業(yè)技術研究院聯合發(fā)起,青騰作為特邀共創(chuàng)伙伴。
運營機構:鄂爾多斯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會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務電話: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