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字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作用凸顯。文物數字化保護的優(yōu)勢主要有三。其一,為文物“建檔”。有何好處?以巴黎圣母院為例,由文字、圖像、視頻及三維模型等構建的數字生態(tài)系統(tǒng),在修復重建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二,讓文物“近人”。如今,不少博物館都加快了數字化建設,借助先進技術手段對館內藏品進行高清圖像采集,并將館藏文物信息向公眾開放,這不僅讓公眾足不出戶便可看到大量珍貴文物,而且還能欣賞文物的諸多細節(jié)。其三,助文物“活”起來。數字化保護形成的海量數據,經過深度研究和挖掘,可以為文物的活化利用提供大量素材和有力支撐。如,為《千里江山圖》等名畫填詞譜曲,讓古畫“唱歌”,就是文物數字化保護這棵大樹上開出的“繁花”。
廣東省可移動文物資源管理平臺的定位是“全省可移動文物本體數據、業(yè)務數據、數字資源的統(tǒng)一化、動態(tài)化的文物資源管理系統(tǒng)”。這意味著,文物數字化保護中的最大堵點被打通了。智慧博物館建設中,若每個博物館都各行其是,自有一套標準與做法,未來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及文物數據的應用等都會受到很大限制。廣東省可移動文物資源管理平臺將為全省各博物館提供文物數據管理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助力全省國有及非國有博物館的文物數據資源互通共享。而“合”的力量無疑將讓文物數字化保護的優(yōu)勢發(fā)揮至最大。
未來,仍需在“合”上做更多文章。首先,在為文物“建檔”中,要加強合作。數字人才是文物數字化保護的重要支撐,在這方面,實力雄厚的博物館要向條件欠缺者伸出援手,推動文物全面“上云”。其次,在讓文物“近人”中,要形成合力。以海絲文化的推廣為例,不少博物館都珍藏有“海絲文物”,不妨攜起手來通過“云展覽”等形式共同講好“海絲故事”。最后,在助文物“活”起來中,要注重合心。在利用數字技術激活文物的過程中,需平衡好科技與文化的關系,既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借力數字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亦要合心挖掘文化內涵,保護并傳承好歷史文脈。唯有如此,方能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數字時代綻放出耀眼光芒。
運營機構:鄂爾多斯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會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務電話: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