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東方衛(wèi)視播出《〈何以中國〉特別節(jié)目·考古寫史大家談》。節(jié)目中,由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wèi)視中心和百視TV出品的大型考古紀錄片《何以中國》的部分影像首次披露,同時結合早期樂器、服飾展示,邀請專家學者從學術角度為觀眾深入解讀“何以中國”。
據(jù)悉,紀錄片拍攝工作將于近期完成。紀錄片將用創(chuàng)新多元的形式,回應總書記對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殷殷囑托。
文物組合拍攝形式首次披露
8集紀錄片《何以中國》以《搖籃》《星斗》《古國》《擇中》《殷商》《家國》《天下》《秦漢》為名,時間從新舊石器時代之交一直講述至秦漢時期,空間上則跨越“千里江山”。這部立足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研究成果,向世人講述“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形成和中華文明創(chuàng)生故事的紀錄片,自2021年啟動以來,攝制組在400多個日夜跋涉超四萬公里,至今步履不停。
總導演干超介紹,目前,《何以中國》紀實拍攝部分已完成約90%。今年拍攝點位從原計劃的220個增加到230余個,一批尚未正式發(fā)布的最新考古動態(tài)被納入,如甘肅四角坪遺址、河南宋國故城城墻考古發(fā)掘、浙江井頭山遺址二期、山西西吳壁遺址最新發(fā)現(xiàn)等,“考古工作一直在進行,我們了解到一些還不為人知但意義非常重大的考古進展后,也會把它納入拍攝計劃?!背诵略鳇c位的補拍工作,還有文物器物拍攝、遺址場景復原、三維復原等后續(xù)工作要完成。他坦言,這部精益求精的紀錄片后期工作量不小。
盡管目前尚難確定紀錄片的播出日期,但觀眾可以通過特別節(jié)目初步嘗鮮。首次披露的部分影像,包括今年發(fā)布的王家咀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竹簡抄本《孔子曰》、三星堆8號坑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紀錄片《何以中國》學術總制片人秦嶺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tǒng)考古領隊王寧遠,及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做客演播室,為觀眾共同解讀“何以中國”?!疤貏e節(jié)目可以視作紀錄片的預熱,我們希望通過學術演講和圓桌討論的方式,引導觀眾去思考中國早期文明起源的若干問題,比如最早的江南是如何形成的、青銅器和禮制之間的關系等。”干超說。
值得一提的是,透過特別節(jié)目首次披露畫面的呈現(xiàn),觀眾可以領略《何以中國》器物組合拍攝的特殊形式。這有別于在博物館觀展時單獨欣賞和了解一件文物的體驗。干超介紹,同一座墓中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銅器等重新收集起來,置入同一環(huán)境,按照考古學家的建議,復原它們最早的擺放位置來拍攝呈現(xiàn),借助這種組合拍攝方式,觀眾可以更加直觀地根據(jù)出土環(huán)境來解讀文物背后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比如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展覽中展出的殷墟出土的婦好鸮尊,在《何以中國》中,就會和同時出土的觚、爵、斝等青銅酒器放在一起組合?!跋嘈沤柚@種組合方式,觀眾不會只看到青銅器精良的制造工藝,也會思考它們背后的使用者們的地位、權力,它關乎早期禮制的確立和國家文明形態(tài)的形成?!?/p>
《何以中國》和“何以中國”不同
“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作為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成為上海市民爭相預約觀看的大展,甚至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遠道而來,連續(xù)兩天來到展覽現(xiàn)場。
《何以中國》紀錄片和“何以中國”系列展之間有何關聯(lián)?“上博的展做得特別精彩,我們學習了很多。雙方一直保持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干超認為,紀錄片和博物館作為兩種不同的文物呈現(xiàn)渠道,本身沒有什么天然的關聯(lián)性,但在讓文物活起來、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上相輔相成?!坝^眾看了片子,會對文物有一些基礎認知,會更想去博物館里看看這些展陳的器物,近距離地欣賞、感受它們。反過來,在博物館里看到的文物,也會好奇它們是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誕生的、它們表達的含義和使用它的人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是什么。這兩種體驗是互補的?!?/p>
干超此前拍攝過大量現(xiàn)實題材紀錄片,此次選擇組合拍攝以復原考古現(xiàn)場的呈現(xiàn)方式,也源自過往經歷和當下“聚落考古”方式的啟發(fā)?!艾F(xiàn)實題材的特點是拍一個人物的時候,希望能看到這個人物的社會關系,看到一個人和所處時代之間的關系。過去,我們更多注重文物本身給我們帶來的視覺沖擊和文化遐想,有些可能是脫離環(huán)境的,甚至會把文物網紅化處理。但這次我們把考古題材當現(xiàn)實題材來拍,透物見人,研究它從哪里來、身邊還出土了什么樣的器物、它在墓葬當中和主人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這也是我們在學習考古學時,考古專家們給我們的一些新思路?!?/p>
通過《何以中國》,觀眾可以認識到,文物不僅是一個靜物,其身上還有大量的流動的、試圖要告訴你的信息。比如在拍攝殷墟時期的亞長將軍墓時,攝制組邀請體質人類學家復原了亞長骨骼的擺放原狀,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哪一根肋骨是受過傷的,那是他當年沙場征戰(zhàn)的痕跡。他骨頭上殘存的花椒,則是當時所流行的“花椒葬”的禮儀?!叭绻皇且恍┕趋赖奈奈锼槠敲匆苍S就只是考古學家的研究對象,大眾并沒有特別大的興趣。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通過這種組合方式復原墓葬,可以讓大眾更加具體、形象地認知古人。包括許多近年來發(fā)掘的大型墓葬,我們也調動考古資源,將已經出土的所有器物組合在一起呈現(xiàn),它們是非常珍貴的、也許無法再重來的拍攝機會。”
紀錄片和文物展,為何不約而同取名“何以中國”?“‘何以中國’這個題目其實受到多方啟發(fā),也許應該說,它是一個時代起的名字。當我們講了很多何為中國的時候,人們自然會問,何以中國?”干超說。
運營機構:鄂爾多斯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會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務電話:0477-8394929